级法学2班:戴益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其实特别忐忑,因为我们班优秀的同学实际有很多很多,他们还没赶得上今年5月份的全国统考。所以今天我在这里的分享也是抛砖引玉,希望明年我们班有更多的同学受到表彰。有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老师们和同学们多多指正。
今天我的学习心得分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备考前的心理准备,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第二个内容是确定目标,然后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第三个内容是针对具体题型的解答经验分享。
首先我讲第一个内容,备考前的心理准备。正如湖大法学院蒋海松副教授所言:“读书是一种修行。我们每个人来到这里,是出自对知识真诚地渴望,对法治真正的热爱,对大学自由氛围的向往,也是发自内心想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实现自己的涅槃重生。”如果不久后能顺利通过考试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这既是对自己投入精力和时间来学习的一种回报,更是对提升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可。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备考之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否则的话,对于我们已经工作的同学们来说,本来课后复习的时间就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思想上不够重视,抱有侥幸心理,平时不看书,临考前匆匆翻几页书突击几天,这既是对系统化学习的一种敷衍,也是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懈怠。
第二、确定目标,然后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论语》里有一句话分享给大家:“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等的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如果制定了一个低等的目标,就可能什么结果都得不到。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以“优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意外发挥不好,也会取得一定成绩。反而言之如果万事只求过得去,则稍微遇到一些意外事件,结局就很难保证皆大欢喜。同学们我们在考前就要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比如你想稳得80分,那么你就要以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你想稳得60分,就要以80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确定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比如英语这门课程,需要坚持一个阶段才会看到明显的进步。从年后开始备考,在平时工作、带娃之余,坚持每天至少学习英语30分钟—1小时。我的学习计划是在整个备考期间,词汇量的积累和复习始终贯穿其中。然后花2个月左右的时间巩固练习《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指南》这本教材。这本书编的非常好,将历年真题分解合并成七个考试部分,并讲解了非常详细、非常适用的解题方法。在考前的1个月开始做真题。把18年、19年的真题重点放在考前一周来练习。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款学习英语的APP:“可可英语”和“百词斩”,里面有背单词、看新闻、听广播等内容,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复习单词,非常方便。另外,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平时做错的,容易混淆的单词、短语、长难句记录下来,考前重点复习,理解、吃透。
第三个内容,针对具体题型的解答经验分享:英语全国统考七个题型,根据难易程度,我划分为三档:
第一档是相对容易得分的题型:口语交际题和短文完成题。口语交际题没有太多复习资料,掌握《大纲》里的日常交际用语就差不多了,这部分基本上是送分题,同学们争取把这10分都拿下来。短文完成题一般有三段短文。前两段相对容易,是送分题,第三段稍微复杂一点,请同学们注意根据句首单词的性质,短语搭配,主谓结构以及文章内部逻辑综合考虑,争取拿到短文完成题20分。
第二档是有点难度争取得分的题型:词汇题、完形填空题、英译汉题。首先讲词汇题,同学们对于大纲词汇和短语搭配要能够熟记。这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这些词汇和短语都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就像学语文一样,读书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记忆英语单词和课文也是一样,要集中精力,用手抄写,还一边大声读出来,按照记忆的规律定期复习、重复,这样的记忆效果才会好。另外,重点积累历年真题里常考的那些单词的同义词、近义词,短语搭配。完形填空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语感,读懂了文章就不是太难。英译汉题关键在于对长难句的分解和重新组合,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就差不多了。
第三档是需要重点练习的题型: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我们语文“得阅读者得天下”,英语也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准每段中心句的位置,单词同义置换联系上下语境这些方法不再赘述。阅读理解共5篇,有4篇相对容易,只有1篇稍微复杂一点,同学们争取将容易点的4篇做好,得分也不会太差。阅读理解的提高方式无它,坚持练习做题,并对错题进行深入剖析,慢慢进步。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做题要设置闹钟,每次5篇,40—50分钟内完成,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训练。写作题首先注意书写工整,然后字数要达标,最后文章逻辑清晰。考前写作这块我背了3—4篇真题范文,押题是不可能的,主要是熟悉写作的逻辑结构。同时提醒大家不会写的复杂单词、短语、句式尽量用自己常用的、准确的单词、短句来表述,不然出错还会给自己挖坑。
以上这些个人浅见,仅供参考。祝同学们逢考必过,祝老师们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来源/湖南大学法学院同等学力申硕办
撰稿/戴益
图片/王蕾
编辑/李龙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