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好校内教育,管得了校外培训

自年初以来,教育部等部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培训机构整治活动;年中,国务院也发布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意见;临近年终,教育部等部门又进一步强化了培训机构的治理机制。

只是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活动真的有效吗,相信家长们心中清楚得很。

不得不问,教育部门校内教育都管不好,还能管好校外培训机构!

不去引导内在需求,强压校外培训,只能适得其反,就像严控房价,大家都去抢房,房价反而暴涨一样!

这轮校外培训的监管,又有很多培训机构在偷笑了。

校外培训机构,严管or严打?

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

其后,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活动,多部门联合介入,展开拉网式、全覆盖联合执法检查。

到了周末,学生不在培训机构,就在去培训机构的路上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在场所条件、师资条件、审批登记、培训安排、收费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工作通报,截至11月15日,全国个县已启动专项治理整改工作,其中个县(市、区)已基本完成专项治理整改任务。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存在问题机构27.28万所,现已完成整改16万所,完成整改率59.82%。

声势浩大吧!成果显著吧!

可是,前段时间,“北京黄庄疯了”的文章在网上刷屏!每个周末黄庄上演的那一幕全国很多城市也在同时上演着。黄庄仅是校外培训的一个缩影。

海淀黄庄方圆米内,有多家培训机构

似乎在响应这篇文章,11月20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三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针对各地执法力量不足、监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各地加快校外培训机构整改进度。

紧接着,教育部宣布建设完成了“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全国各地审批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有望通过统一的互联网平台实现联网查询。

教育部要求各地要用好平台,通过系统完成校外培训机构的摸排、整改、审批、学科类培训备案、社会监督等工作,面向社会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的有关政策、白名单、黑名单、学科类培训班等信息,依托平台受理群众投诉,切实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校外培训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方便群众了解相关信息,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完美的平台,理想的监管,可是在现实面前还是很脆弱!

家长的需求和培训机构的供给是一个微妙的供需平衡,治理培训机构只是想通过打破这个平衡,来压制家长的需求。

而只从治理供给端发力,是很难打破这个平衡的。只有摸清需求端的真实情况,并且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才能打破这个平衡,告别培训疯狂。

这一点甚至比关停几个不合格的培训机构更加重要,因为这是这场“疯狂”的重要内因。

黄庄之流啥时候不再疯了?才解决了疯狂的真正内因。

在线培训如何监管?

在年初的一系列校外培训机构的整顿中,主要针对的是线下培训机构,并未将线上教育纳入监管中。

相比较而言,在线培训则逆势受到资本资本青睐,融资规模持续增长。据统计,年上半年在线教育融资数量已完成起,披露的融资总额达.73亿元,这个数字接近年的全年总量。

在线培训中,少儿英语是最火的市场

11月底三部门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面向中小学生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培训教育活动机构的备案工作,切实把好入口关,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同步规范线上教育培训机构。”

这是否意味着,线上教育培训机构除了营业执照、网站备案外,还需要办学许可证?

年2月,《国务院第二批关于取消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中,教育网站和网校审批已经取消!

三部门的通知中,要求对在线教育机构进行备案,是否违反国务院上述简政放权的决定?

更进一步,根据《通知》要求,“线上培训机构所办学科类培训班的名称、培训内容、招生对象、进度安排、上课时间等,必须在机构住所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必须将教师的姓名、照片、教师班次及教师资格证号,在其网站显著位置予以公示。”

如此细致的管理要求,不要说线上培训机构,就是体制内学校又有几所能做到?

更何况教育部门的执法力量捉襟见肘,大量线下机构已经不堪重负,又如何有效监管线上培训机构,而且线上培训教学对象和机构注册地可能根本就不在同一地区,如何实施监管?

毫不客气的说,如此监管要求实在荒唐,和国家的“放管服“精神背道而驰,属于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开始可能轰轰烈烈,最后不了了之。

校外培训的根源在于校内满足不了需求!

几乎每个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都深陷于校外培训这个困局当中,即使家长心中淡定,自己的孩子没有被课外培训占去大量的时间,但是那些由疯狂培训引出的各种焦虑,又有几个能真正躲过?

校外培训的狂热固然有资本的逐利与推动,但其根源还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真实需求,用时髦的话来说是“刚需”。

各类学校,尤其是大城市的学校,在减负的名义下,严禁各类课外补课,而课堂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各类升学考试的要求。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包括正在实施的“3+3”新高考,虽然减少了各类竞赛加分,但在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中,最为看重的就是各类竞赛,尤其是五大学科竞赛。要想在五大竞赛中取得省级比赛成绩,尤其是“省一”奖项,从高中开始训练基本上不可能获得,这就意味着要从初中、乃至小学开始竞赛培训。

高中阶段,已经脱离了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光明正大地扶持重点高中(或者美其名曰为实验性、星级高中),这些高中可以提前掐尖招生,而掐尖考试肯定要通过难度来筛选,初中生不参加校外培训能行吗?

虽说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各类竞赛不允许和招生挂钩,但各类学校有的事办法,能搞到获奖名单;再者,各类提前招生考试,大量超前,考竞赛内容,你不参加培训就死定了。

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不允许择校,但北京“东西海”的那些名校,有了学区就能随便进吗?上海各区的那些著名“民办学校”,不可以进行笔试,你知道那些潜在的“小五班”有多么疯狂吗!

前段时间,“民办”复旦兰生初中通过某进修学校大规模举办“小五班”被举报事件,校长不承认有直接关系,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国内有那么一批外国语学校,在义务制教育的初中阶段,就可以公然在全市范围内掐尖招生,数万人报名,只招收一两百名学生,只靠校内学习,不参加校外培训,你以为是天才?

南京外国语学校入学考试盛况

就是要进好的幼儿园,也要各类测试,从讲故事、背古诗、算术到口语,想上这样的培训班,可能还要排队呢?

分数与升学导向未得到扭转是根本

从上世纪开始,对应试教育的抨击就愈来愈激烈,减负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关于纠正应试倾向、减轻学生负担的文件层出不穷,可是学生的负担未见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教育部门一边在高呼减负,一边又在各类考试升学制度中将竞赛、分数作为最最重要的条件,其它所谓综合评价只不过是块遮羞布而已。各地教育部门都在为本省、本市、本县争取考试利益的最大化,最后总结报告还不是回到各类升学指标上来。

对于各级学校来说,作为学校的最大荣誉就是升入上一级名校的学生有多少,各类升学率如清北交复率、率、一本二本率、重点高中率有多高,只要去看看学校光荣榜就明白这一点。如果一位校长,升学率上不去,其它方面做得再好,离让位就不远了。

某高中校高考喜报

从家长角度看,对将来孩子未来阶层的焦虑集中体现在升学方面,尤其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上世纪恢复高考后,通过高考实现阶层变更的一代人深有体会,因此尤其希望下一代保持向上的通道。而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可以说实现阶层变更的唯一希望就是通过升学考试来实现,虽然上了名校也不一定能实现。退一步来说,家长功成名就了,孩子也会成为家长之间相互比较的工具,孩子学习不好,家长们在交流时就会很没面子,觉得家庭教育很失败。

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看,从国家、企业的招聘,到大城市的落户、买房,再到个人的找对象、结婚,无处不存在学历歧视,当然说得好听叫重视人才。有的要刨根问底,从博士学历查到本科阶段,甚至高中阶段!这种无处不在的学历歧视无不在强化人们的升学导向。

弥漫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与恐慌

某种意义上说,校外培训的狂热,是我们这个社会在合谋!

教育观的扭曲与短视、升学机制的狭隘与僵化、学校的考试与加压、家长的焦虑与功利、培训机构的起哄与造势……

这一切,造成整个社会的教育教育与恐慌: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和社会地位;上不了重点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重点高中;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

其结果,全部的压力层层传导到孩子身上: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上不完的辅导班。

很多家长也在培训机构陪读

讲实话,“应试教育”这口锅,教育部门背得有点冤。

只靠教育部门,还真是无能为力,即使再加上神马市场监管、应急管理部门,也还是扭转不了大的趋势。

强压校外培训,只能有两个结果:

一是监管部门权力寻租加剧,各种文件批复和办学许可证奇货可居,坐地起价。

二是校外培训一位难求,因为供求失衡,价格上涨,家长负担反而更重。

那么,校外培训是个无解的结?其实关键在于家长!

作为家长,要有耐心和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的狂热所动,不把孩子作为攀比的对象,不把焦虑传导到孩子身上,更不能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作为家长,更要有宽广的视野和远大的格局,因势利导,合理规划,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途径,从而减轻分数和升学的压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