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追韩剧的,
因为韩国人说话抑扬顿挫,听起来很有意思,
连欧巴、思密达听起来都挺亲切的。
我想韩国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有声有色地说话,
和他们的语言有很大关系。
因为韩语是世界上少见的纯表音文字,
如果说话不带点感情色彩的话,很容易产生歧义。
比如船和肚子都是同样的字,
你说肚子疼的时候不带点特写,别人就很容易听成船疼。
我上大学的时候,选修课学的是韩语和俄语。
俄语其实比较遵循欧洲拉丁文的规则,
就是读起来很饶舌,比如你好,读作死得此图为界,
感觉舌头一直在颤抖,估计俄国人挺幸福的吧。
韩语则正好相反,音节很简单,
但是每个韩语单字都是由一个辅音(子音),
一个元音(母音),一个收音(韵尾),三个字母组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单字都有收音(韵尾)。
然后每个韩语单词都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韩语单字组成。
而且,韩语的词汇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词。
这就导致可能一个单词对应多种意思。
对于一个韩语单字,它可以对应多个汉字,
而一个汉字只能对应一个韩语单字。
所以就有同一个汉字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汉语意思。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韩国人说话如此声情并茂了吧?
因为如果像我们这么流水账没有感情地说话的话,
很多地方是容易产生歧义的。
所以韩国人一般说话的句子中,
几乎每个句子成分之后都会有助词,
用来表现这个词是什么词性或者和它连接的词又是什么词性。
很多时候助词的长度比句子主要成分还要长!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思密达!
只是一种语气助词,用来做陈述句的句尾,
用作敬语而已,无任何实际意义。
我前面的文章也说过很多遍了,
一个国家的文字绝对影响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是一个国家根源上的东西。
比如汉字固然伟大,但是汉字过于复杂,
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文人又喜欢堆砌辞藻,
这就导致中文过于秀丽冗繁而失去了文字的根本意义。
中国人在物理学上很少有建树,
是因为花费了太多时间和脑力在文字上面。
所谓推敲、取拿、吹毛求疵、咬文嚼字,没有卵用。
当我们还在学习怎么样正常说话(白话文)的时候,
人家外国人已经工业革命了。
韩国人呢?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韩语以来,
韩国人受到的影响非常深远。
一个是,韩国人变得特别敏感。
因为一个小小的语音改变就会让他们心存芥蒂,难以释怀。
实际上别人可能并没有想这么多。
另一个是,韩国人爱慕虚荣、热衷攀比。
这样的语言发音过于复杂,
把每个人都包裹起来,戴上了面具,
这一切恐怕都是虚荣心作祟。
韩国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我以前很难理解,
现在有点懂了。
因为他们每天都在那样暧昧的环境中生存,
爱情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东西。
哪怕是一部韩剧把世界都感动得稀里哗啦,
然而在韩国人自己心里可能是嗤之以鼻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若有不公道之处还请指出。
事实上,南韩北朝在独立之前,
普通人民被束缚、被压迫更甚于中原。
因为在朝鲜语创立之前两千年中,
朝鲜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口语,文字一直沿用汉字。
换句话说,朝鲜人的口语和文字是脱离的,
学习起来较为复杂,
而且高丽等朝代一直都受《商君书》的影响,
认为愚民才是正道,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所以古朝鲜只有士大夫才会写字,普通人基本都是文盲。
话说当时中原王朝派人到朝鲜去了,
只要会写汉字,这可以和他们的高官无差别沟通,
虽然他们说什么你完全可以听不懂,
但是纸和笔一拿,大家都是一家人。
因此朝鲜的历史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现在不学汉语的韩国人连自己的历史文献都看不懂,
全都靠翻译,这是很可怕的。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出了一个被现代韩国人吹上天的皇帝——世宗大王。
世宗大王李祹是朝鲜王朝的第四代国王,年至年在位。
当时中原正是明成祖统治时期。
李祹这个人很厉害,不仅南下消灭倭寇,还北上驱逐女真人。
当然,当时的倭寇和女真都处于初级阶段,
倭寇真正猖狂在50多年以后,
而女真人要到多年后才开始强大崛起。
李祹的这些功绩,在当时来说并不算什么。
但是他在位时期,推行了训民正音,创造了朝鲜文字,
就很了不起了。
且不论他发明的这种文字对后代影响是好是坏,
光凭这种发明文字的才华,就足够他吹一辈子了。
不过,李祹只是创造了朝鲜文,但朝鲜文并不流行。
因为当时朝鲜士大夫和贵族几乎全部抵制朝鲜文。
他们认为抛弃汉字就等于失去中国文明,而成为夷狄之邦。
当时的集贤殿博士、副提学崔万理曾说:
“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传》曰:‘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大累哉?”
韩语在诞生之初不仅不为主流社会接纳,
还一度受到后来一位朝鲜暴君——燕山君的禁止。
当时,用朝鲜文字写成和译成的书都被集中起来烧掉,
使用朝鲜文字及知情不报者都受到严惩。
另一方面,朝鲜士人依然写汉字,读汉书,更留下了大批李朝汉文文献。
就这样,使用汉字的朝鲜在中华文化圈内又安然度过了多年。
一转眼到了20世纪,
随着日本入侵和朝鲜民族思想高涨,
汉字被污名化,成为了日据时代的“遗产”,
使用韩文反而成了民族主义的标志,被视为爱国、革命的象征。
年日本战败以后,南北在年后不约而同地废除汉字,推行谚文。
在韩文教育下成长的青年人对传统汉文文献与文物几乎丧失了理解能力,这引起了韩国社会的普遍担忧。
而韩文作为表音文字的一些固有缺陷也不断暴露出来,
相信再过几十年或者百余年,
韩语界应该还会有一场变革。
这场变革可能至少有中国的白话文运动那样的规模。
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