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kingUniversity是北京大学的英文名字。而我们所知道北京的英文名是Beijing。按理来说,北京大学应该是BeijingUniversity。这其实就要涉及邮政式拼音的前身——威氏拼音。
威妥玛威氏拼音的作者是英国近代驻华外交官威妥玛,年撰写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后来成功发展出利用拉丁字母注音的方法——威妥玛拼音法(又名威氏拼音法)。
其中《语言自迩集》是一部具有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的著作。它除了是一部注重现代汉语口语教学并利用拉丁字母注音的对外汉语教材,还包含了一百多年前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发展历史。
威妥玛拼音影响力广泛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其音符一致且发音近似英语发音,这使得学习者能快速地掌握汉字的发音。
威氏拼音体系包含27个声母,40个韵母。声调上,威妥玛摒弃前人的“五声说”,而是按照北京官话确定了“上平”“下平”“上声”和“去声”四个汉语声调,并在每个音节后边右上角标注1/2/3/4,以此代表上述四个声调。此外,威氏拼音还有一个优点是利用送气符号来表示送气的声母。
威氏拼音在年前被广泛用于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的注音。
威妥玛其实不是首个利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的外国人。注音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17世纪初的传教士利玛窦的《西字奇迹》,后来金尼阁在《西字奇迹》的基础上编写了《西儒耳目资》,在19世纪又有马礼逊的《英华字典》,以及麦都思的《英汉字典》。这些著作虽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流通,影响力较小,但却为“威氏拼音”奠定了阶段性基础。其中威氏在具备对北京官话注音的基础上,继承并改进了马礼逊的广州方言的注音方案。
翟里斯翟里斯后来将威氏拼音系统地编于《华英字典》。(威氏拼音,又叫威妥玛——翟里斯氏拼音)
年春,上海举行的觉得帝国邮电联席会议为了电报传输的需要,通过了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的邮政式拼音。此系统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Peking就是北京的邮政式拼音)
邮政式拼音实际上是以用威氏拼音作为拼写方法的《华英字典》为依据改编的拼音方法。
邮政式拼音为了照顾方言地区拼写习惯,规定了广东/广西/福建一部分地区的地名按照《华英字典》中附有的九大方言地区的地方方言进行拼写。部分地名因有拉丁字母习惯拼法,则保留不变(如广州——Canton)。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后,威氏拼音的使用范围大大缩小。虽然邮政式拼音作为大陆地名音译标准,仍在国际上通行,但到了年起联合国正式改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大陆的地名。
年后,威氏拼音逐渐废除,现在中国大陆除了少数文化传统场合的需要和早已成为习惯用法的专有名词(如kungfu——功夫)外,早已不常用了。
因此,PekingUniversity是历史遗留问题。近代时期,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借用或借鉴拉丁字母注音法。Beijing成为北京真正的英文名。这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变得强大,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因此得到增强,我们不再需要别人为我们注音,我们的文化要由我们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