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半,宝宝说个不停,语言爆发期来了
有个妈妈在微博上说,自家宝宝到了一岁半,说话的阀门就像打开了一样,什么都跟着说,学起来特别逗。
妈妈:鹅鹅鹅。
宝宝:呃呃呃。
麻麻:曲项向天歌。
宝宝:向天歌。
麻麻:白毛浮绿水。
宝宝:毛毛血~~。
妈妈说,感觉宝宝三天说的话,比之前一个月说的还要多。以前宝宝只能说独立的词,比如“爸爸”、“妈妈”、“喝”、“鸭鸭”、“阿姨”,而且经常让她张嘴,她不说,很偶然才会蹦出一个词。
可自从到了一岁半,就突然可以把词都拼在一起说了,比如“宝宝不要”、“哥哥打”、“妈妈走”、“奶奶抱抱”,虽然句子还不完整,但是可以不借助于动作,光靠嘴就可以把意思表达清楚了,这个进步太惊人了是不是?
台湾著名的脑科学家洪兰说,10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清晰地分辨所有的语音,意味着他能够听懂大人的语言了。到1岁半时,宝宝会迎来语言爆发期。这是宝宝系统地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
学母语跟外语不同的是,母语是内隐的学习,而外语是外显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母语在语言环境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所以父母不需要为了让孩子学说话,买回来一大堆学习的教具,只要给他创造好的语言环境,孩子轻松就会学会说话!
婴幼儿是如何一步步学会说话的?
第一阶段:无意识交流
从婴儿出生到6个月,你会听到咿呀学语的声音。小婴儿经常会看着大人的嘴巴,嘴里发出各种各样的拟声词,好像在跟大人对话。这个阶段,孩子的声音是对大人的模仿,他确实在和大人交流,但不是依靠语言,而是一种条件性的反射。
第二阶段:初步理解,被动交流
从宝宝6个月到1岁,宝宝从不会说话到会说“爸爸”“妈妈”“奶奶”“拿拿”等几个有限的词语,说话的能力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听的能力有了质的变化。从10个月起,只要大人语速平缓、发音标准、句子不太长,宝宝就几乎可以听懂所有的话了,并且,他还会用各种肢体动作和表情来回应大人的话。这一阶段的宝宝,是以被动方式参与交流的。
第三阶段:特殊语言交流
从1岁半开始到两岁半,宝宝进入了语言的爆发期,说话意愿强、会说的词句迅速增多,能够主动参与到语言交流中,跟大人进行对话。这一阶段,宝宝说的话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已经足以表达意思,这是属于儿童的特殊语言阶段。
想让宝宝说话快又好,父母试试这3个办法
第一种办法:重视听的输入,才有爆发式的输出
大多数父母,都不会对小婴儿进行系统的语言训练,那么,他从不会说话到说出完整的句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宝宝的语言输入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听大人说话、和大人交流。当大人在说话、交谈的时候,宝宝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而当大人跟宝宝对话交流时,他会有反应,这种面对面的语言输入,相当于在帮宝宝做听力和口语练习。等到他的语言能力到了爆发期,训练的成果就会一下子展现出来。
二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主要就是给孩子读故事、读绘本。绘本上丰富的画面,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事物和语言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孩子知道,完整的句子表达是什么样子。长时间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之下,宝宝的语言能力会有很大的进步。
所以,大人多和孩子互动、交流,以及亲子阅读的陪伴,能让孩子快速学会说话。
第二种:创造良好的表达环境,培养良好的倾听能力
宝宝在最初学说话时,可能因为着急,会口吃结巴。有的家长就劈头盖脸一顿骂,结果孩子吓得不敢说话了。
孩子学说话这件事,父母千万别急,宁愿少说多听,倾听能力好,孩子自然愿意说。
也有的爸爸妈妈,对婴语的理解能力实在太强了,宝宝指一指娃娃,妈妈就知道递给他;宝宝指一指香蕉,妈妈就拿给他吃。在宝宝1岁左右,这样的互动方式非常好,说明父母能快速get到孩子的想法,沟通效率高。
但是1岁半的孩子,已经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他必须要实现从肢体语言到口头语言表达的过渡。父母要帮他实现顺利过渡,就必须“逼一逼”孩子,尽可能让他说出来,而不停留在肢体语言的阶段。
第三种:用游戏的方式去帮助他表达
孩子愿不愿意说话,跟天性也有关。性格外向的孩子,喜欢说个不停,小嘴都停不下来,但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多时候去观察,没那么愿意去表达。这时候,父母就需要用游戏的方式,想方设法让孩子多说话。
比如玩猜一猜的语言游戏:
用躲猫猫的形式,把一个小物件藏起来,带宝宝去找到后,鼓励他说出这个物品的名称,在玩耍中学会说话。
比如在亲子阅读时,读画面:
绘本最重要的不是文字,是图面。看绘本时,一个重要的乐趣就是看图画中的小细节。跟宝宝一起读图画,鼓励宝宝找到小细节,并把它说出来。
比如角色扮演游戏:
给宝宝一个娃娃,让他以爸爸妈妈的身份照顾这个娃娃,让宝宝尝试着去发指令“宝宝刷牙”“宝宝吃饭”“宝宝睡”“宝宝抱”,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日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