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字是个很古老的汉字,它都有什么意思

“怼”,是个很古老的汉字,至少西周,也就是距今三千年前后的时候就有了。

现在,人们口语中,经常读“三声”,为“duǐ”。

其实错了,这个字的正确读音是“四声”——“duì”。

有意思的是,“dui”,只有读“一声”和“四声”的字,“二声”“三声”都没有。

《现代汉语词典》说:“怼,怨恨:怨怼。”其还有“书”这个符号,说明这个字属于“书面语”。

有句话说——“记录就是用来打破的”。这不?当下这个字,书面及口语都很流行,而且读音也被改变了。

“怼”,是简体字。繁体写作“懟”。

《说文》曰:“懟,怨也。从心,對声。”

这是说,“懟”是个形声字。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这个字字义的解释,无疑是《说文》的延续。

不过,段玉裁在《说文》“懟”字下注道:“(懟)今与憝音义皆同,谓为一字。许不尔者,憝声古在十三部。”

段氏说,他那个时候,也就是乾隆年间,“懟”和“憝”同音同义,可是许慎在《说文》里不这样讲,因为“懟”在古音属十五部,而“憝”在十三部。

“憝”字含义,亦为“怨也”,只是古时与“懟”读音不同,大约到了宋代,便把这两个字混淆在一起了,《集韵》便如是说。

其实,这两个字确实有细微区别。

“憝”,也写作“譈”,主要是“憎恨”和“大恶”之义。

《尚书·康诰》:“暋不畏死,罔弗憝。”

《孟子·万章下》引用词句,为“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老子《道德经》也引用过此语,于是才有了后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说法,但大致上是解释错了。

《尚书》此话意思是说,对于那些连死都不怕的“坏人”,谁不憎恨他们呢!

同在《康诰》里,“元恶大憝”的“憝”,就是“大恶”的代名词了。

“懟(怼)”,程度要轻很多,是“怨怪”和“不满”之义。

《诗·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懟(怼)。”

译成白话是——文王长叹开口说:哀你殷王是昏君,不用忠贞善良人,反任暴虐招怨恨。

这里,“懟(怼)”,是“招怨”“招致不满”之义。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这个“懟(怼)”,是说“不满”。

实际上,现在人们用到“怼”字,不仅读音上有“突破”,含义上也有了“创新”,往往所表示的,是对不同意见的一种“反驳”或“讨论”的行为和过程。

比如说,“某某怼了某某”,就不一定是“怨恨”而是“不同意”“不赞同”。当然,现在使用“怼”字,也有“直率”和“不客气”的含义,俗话说,叫“抢白人”。

无论如何,这与“憝(怼)”之本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这大约属于语言和文字会不断发展的正常现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