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评分标准,提高英语四六级汉译英分

“吃透”评分标准细则,提高英语四六级汉译英分数(如果不是“能力”的话)

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各科目当中,汉译英估计是最让多数考生深感头疼的一科。除了靠死记硬背数量多如牛毛的“标准答案”和考前“押题”,想提高分数似乎别无他法。

一、为什么汉译英让人头疼?

为什么汉译英让人“头疼不已”?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非英语语言专业的考生和所面对的翻译题型之间存在的“信息差”和“不对称”。

我们看看下面是“英语四六级翻译题评分标准细则”中有关“翻译题型描述”:

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对于绝大多数非英语语言专业考生来说,上述内容的“问题”还不仅仅只是“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庞杂,要求考生“英语知识面广”。关键的地方是汉译英所涉及到的这些“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的汉语原文材料基本属于书面语很重、用词很要紧规范的楼堂馆所的文字介绍,或导游词之类。

这就是考试中“考生”和“试题”两个主体之间严重“信息不对称”之处:一方面,所有这些用词很书面规范的汉语文字材料本来就是应该由那些接受过专业的英语训练的英语专业学生或人士来承担,所谓“信息对称”。即便是由专业人士来翻译,对一些关键信息部分也都需要依靠字典等工具来解决。一方面,绝大多数从没或极少接受过专业的英语翻译训练的考生去做一件“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完成”的工作,在汉译英中“丢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分析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英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我们接下来分析:如何“以有限的水平(能力)去完成尽可能高的分数”这项“任务”。

还是从分析吃透下面是关于英语四六级翻译题评分标准细则着手。

二、吃透翻译标准,提分

英语四六级翻译题评分标准细则中关于“汉英翻译题型”是这样描述的:

翻译部分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

上述评分细则中“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这句话语里有至少两处“关键信息”:

一是“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二是“表达出来”。

1、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

注意这里的文字表述,是说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是“信息”二字,而不是“文字”,不是“汉语所承载的文字”。

“信息”和“文字”之别就大有文章可做了。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的考生汉译英分数之所以这么低,原因可能有多种,但其中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无形中“误判”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评分标准中的这段重要文字(信息):因为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把这段文字“读成”了:把汉语所承载的的“文字”。

这可就“差之厘毫谬之千里”了:照汉语原文“文字”字面“死译”(直译),就是考生们给自己提高翻译分数“设了一道坎”。我们是要把“信息”翻译过去,而不是把“文字”翻译过去!

2、表达出来

我觉得这个“评分标准”定得还是“很宽容宽松的”:标准并没有对“表达”二字做过多或严格的“限制”。

我们对“表达出来”这几个文字的“解读”就是:怎么表达?对“表达”前面没有设定“限定词”:是像原文那样以同样书面语的形式“表达”成一篇同样书面语的英文呢,还是可以像现场导游介绍那样,相对“口语化”的英语“表达出来”同样可以13-15分?

“评分标准”并没有就此附加说明:只要语法无误,书面语也好,口语化也好,只要能“表达出来”就是13-15分的档次了。

如果这么“解读”评分标准“说得holdwater”的话,那么,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常翻译训练中对提高分数(如果不是能力)就有了“依据”。

三、汉语原文是“有坑”(考点)的,如何处置?

1)纵观所涉猎的各种类型和内容的汉译英原文,考生在“下笔”前都应该清楚(清醒):原文虽然长度在-个汉字(四级)和,-个汉字(六级),但是,“淘汰”考生,或者说“拉开分数”的地方主要还是“刻意”设置的一些“考点词句”(坑)。比如,出现在评分标准中“样卷翻译”的一些“考点信息(不是“文字”哟):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增加喜庆的气氛(四级)。为驱厄运、迎好运(六级)。

实际上,“样题”里出现的“考点”还算容易了,实际考试真题里出现的“考点”才是真正“折磨人”之处。比如,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等等。

在这里,我们基于对“英语四六级翻译题评分标准细则”的中“信息”和“表达”两个关键处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我们在“表达”时就要考虑一个“添加限定词”的翻译问题:我们准备用同样书面语的英语把上述“文字”“表达出来呢”,还是打算把上述“信息”“用口语化的英语表达出来”?

1.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难道只能靠死记硬背或押题“标准答案(很书面语)”“表达”成同样书面语用词的traditionalfolkarts吗?也就是说假如你的英语词汇量“不够大”,或者“忘了”folk这个词,你“只能抓瞎”吗?

2.以增加喜庆的气氛

同样,“标准答案”给出的“文字”(不是“信息”)是同样书面语的toenhancethejoyousatmosphere英语。问题同前。

3.为驱厄运、迎好运(六级

同样,在另外一篇真题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信息”(很多考生看成“文字”)

1.坎儿井(Karez)是一种水利系统

2.用于灌溉农田和满足人们的日常用水需求

这些“坑”的确会让考生“被虐”得“满地找牙”:因为你“不会”,“记不住”同样是书面语文字“水利”(conservancysystem),“灌溉”(irrigate)(会不会有“灌溉是英语irri什么来着”的“愤慨”?)

对于大多数非英语语言专业“定位”的考生应对这些英语专业考生才应该面对的“书面语”,如果把“翻译评分标准”中的“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理解成“汉语所承载的文字”,以及“表达出来”同样理解成“用同样书面语的英语表达出来”,出了考场,丢分是毋庸置疑,板上钉钉的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个非英语语言专业的考生为了分数而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记忆背诵这些基本上日后用不上,也只有英语专业考生(也就是有可能往翻译方向发展)才“必备”的英语词汇意义何在呢?是不是一种浪费?

2)想过这样“翻译”吗?

1.“口语化”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除了书面英语traditionalfolkarts之外,难道不也是口语化的anartpopularamonglocalpeople吗?为什么非得folk不可?

2.“以增加喜庆的气氛”书面语是toenhancethejoyousatmosphere的英语,可是如果你只是一个现场导游介绍,同样可以“口语化的表达”成toaddmorehappinesstotheday又有个不可?

3.同样,如果我是现场导游,我的“是一种水利系统”就会说成asystemofwells就可以了。

4.至于“灌溉”,口语就是tointroducewaterintofarminganddailyuse就“容易多了”。

这样的化“书面语”为“口语化”“表达出来”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它依然还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莫把汉语“信息”当汉语“文字”来(书面语)翻译(表达)。

四、“互联网+”时代,日常英语学习还是要训练把英语学成英语“才是硬道理”。

“我怎么知道把conservancysystem翻译成asystemofwells,以及“灌溉”就是introducewaterto呢?”

这个问题“很大”,这里不赘述。只有一点:如果你平时就养成使用英英字典习惯的话,你就会发现waterconservancy不仅被你“学成”了汉语“水利”,它更是asystemofwells,“灌溉”不仅是irrigate,它还是introducewater等等,也就是说把英语学成英语让你有了“左右开弓”的能力。

可惜遗憾的是:多数人宁肯耗费时日去死记硬背无穷尽的“标准答案”,却无心甚至一分钟也不愿意用同样的时日好好地把英语学成英语。

苦果都是自己种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