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跨语言无障碍沟通,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的梦想,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对外开发力度的加大,基于无障碍沟通的需求更加旺盛。然而能熟练掌握外语的群体毕竟是有限的,因此面对面对话有障碍、外语邮件看不懂、外国口语听不懂等问题,至今仍在我们的跨语言沟通中广泛存在。
所幸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AI等新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正在逐渐被更加智能的翻译设备所克服。而翻译设备市场也在众多因素的共同助力之下,日渐站上行业风口。
翻译设备赛道迎来风口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预计到年中国翻译机市场的规模,将从年的27.7亿增长至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5%,较高的复合增速吸引了各路玩家的入场参与,翻译设备行业也受各种因素影响迅速站上行业风口。
从需求侧来看,伴随着RCEP的签订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全球区域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跨语言沟通翻译需求暴增,为国内翻译机市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今年6月份海关总署公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实施半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了5.6%,远高于国内经济总体增速,展现出比较强的外部张力;同时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7.8%,占比提高到了31.9%。在中外经贸往来频繁、外部合作交流空前紧密的大背景下,基于“跨语言沟通”的翻译机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
从供给侧来看,翻译人员的“非标性”,极大地限制了语言翻译的供给量和供给能力,导致人力成本一路飙升,拥有强大技术加持的“标品化”翻译设备的出现,则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在“跨语言沟通”语境中,翻译人员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不同,翻译水准也是各有差异,导致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准很难“标化”,同时急速增长的翻译需求与翻译人才漫长的成长周期之间的“不平衡”更加剧了这一矛盾。而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加持的翻译设备的出现,则为缓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性。
从宏观政策来看,AI设备产业受到了多方面的政策鼓励。实际上,我国早在年起就陆续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促进AI产业的发展。比如,在研发投资方面,国家通过学科扶持,以及建立高校国家科学实验室(如深度学习研究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方式全面参与到AI的产业化研究之中;在配套产业支持方面,国家在政策上放开了实验室跨国数据流通的限制,并加大了集成电路的支持力度,以全面支持中国AI产业的做大做强。以上种种,都为智能翻译设备行业的大爆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赛道热背后的用户痛点
然而,用户的跨语言沟通需求,至今为止似乎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市面上的很多翻译设备,仍存在着翻译语种单一、速度缓慢、功能复杂、网络限制多等问题,制约着用户跨语言翻译体验的提升。
其一,功能场景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场景、多层次的应用需求。比如,很多翻译机只能应对单一场景、翻译功能比较简单,对用户在多场景下的翻译需求则体察不足。在细节处理上,很多翻译设备“极为粗糙”,几乎不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