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光辉诗篇,也给世人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比如他到底与大唐皇室有无亲缘关系?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为何他出生在中亚碎叶?后来又因何到了四川?他为什么要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最后的死因又是什么?……一系列的未解之谜,更给这个伟大的人物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当然,我们今天更关心的是他的文学成就,但是在他留下的众多诗词里,也有很多我们今天解不开的难题。比如他那首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流传千古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平林漠漠烟如织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蒋述卓的《诗词小札》说:“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词的起句就在暮色烟霭的描写中融进了词人的心情,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篇,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全词的结构也如同这如织的烟色,处处都传达出一种思归的愁绪,如令人伤心的寒山,漫入高楼的暝色,急飞归家的宿鸟,迎来送往的驿亭,相互交织又相互映衬着一个词‘归愁’。”这首词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与《忆秦娥箫声咽》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寒山一带伤心碧同样这首词的归属问题历来也颇受争议,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从词的发展来看,我们知道,中唐以前,词尚在草创期,这样成熟的表现形式,这样玲珑圆熟的词风,不太可能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手笔。但凡事总有例外,这是不是就是那个例外,也未可知。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来研究一下“寒山一带伤心碧”中许多语文老师也解释不清的“伤心”的意思。
暝色入高楼“伤心”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含义:心灵受伤,形容极其悲痛。词中写“山碧”,山是寒山,容易理解:季节是深秋,天是寒凉的,山上的光景也是寒凉的,给人的感觉自然也是寒凉的。那么“伤心碧”该做何解?难道是“极其悲痛的碧绿”?显然不合适。有人这样解释:“碧”是说山色转深。作者在“碧”前用了“伤心”二字来修饰,其实树木何来伤心,作者不过是“以我心来观外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而已,将自己的情感移于这满山的树木。真的是这样吗?查阅有关资料,又发现了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认为“伤心”化自当时南方方言,有极、非常的含义;一种认为伤心,就是惆怅、使人伤感的意味。还有人认为伤心是“荡心”的通用,“伤”与“荡”字互通,伤心,即是荡心、动心的意思。
有人楼上愁除此之外,有人根据《唐诗词语典故辞典》的说法,认为这里的“伤心”作“惊心”理解,意为极度触动人心,因其程度之深的意味被释为“极”。比如白居易诗“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中,“伤心”就可作“惊心”解。我们进一步考察“伤心”一词,查阅资料,发现在古汉语中,它的确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极甚之词,犹言万分。而且这个义项后面举的例子就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与前面认为“伤心”有“极、非常”的观点是一致的。
长亭更短亭再进一步考察,发现“伤心”的这个含义的确来自南方方言,现在四川还盛行着这一语汇。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好得伤心”或“甜得伤心”之类的话,意思就是好得要命或甜得要死。这“伤心”,也和上海话中“穷漂亮”“穷适意”的“穷”字一样,作为副词,都与“极”同义。“伤心碧”也即“极碧”。李白词中这个用法并不是个例,杜甫《滕王亭子》诗中有“清江锦石伤心丽”,“伤心丽”,也是“极丽”的意思。冯延巳有“波摇梅蕊伤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句,“伤心白”就是“极白”之意。李白、杜甫、冯延巳都在四川生活过,以蜀地的口语入词,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明确了,你的语文老师是怎么告诉你的,他教对了吗?
全5册唐诗宋词元曲楚辞正版全集诗经楚辞三百首中国古诗词大会鉴赏辞典淘宝¥14.8¥39.8购买已下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这首词以及李白本人给世人留下的疑问还有很多,也正因为这些未解之谜,更增加了李白的无限魅力和神秘色彩,让今天的人们更痴迷他,忍不住去探究他。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