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还是不买房从中美比较到负债侧思维

中科公益爱心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zhiliaowuqu/m/43734.html

中国太大,对问题不能大而化之,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讨论。本号的读者,大多应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所谓“城市中产”。今天,我们就结合城市中产的视角讨论问题。

买房与置业

对笔者这一代人(包括前、后各十年,大约就是70零后初到90零后初的样子)来说,到高能级大城市工作、定居、置业,是一个普遍的向往。而与这个向往相匹配的,就是在工作地买房/置业。买房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目标,因为买房似乎是各种家庭生活正常开展的“前提”,比如人们普遍抱有这种一种观念,要结婚,就得有婚房:男方认为自己得有房才能迎娶;女方择偶的标准也是希望男方家里有房。假设小两口结婚时没房,到了生孩子前,总得有房吧。没有一套房——确切地说,不拥有自己住所的产权(homeownership),似乎生活就失败的。所以,买房一直是全家人奋斗的目标——这个“全家”,指的是大家庭——不仅指小两口核心家庭,还包括父母一代。帮助孩子买房——至少交个首付,也是许多父母的任务,甚至是责任。一些父母不惜拿出积蓄,甚至在老家卖房。

“家”与“家”

中国人对住所产权是有特殊的向往的。举例:在英文里,“家庭”(family)和“家庭住所”(home)是两个词,family主要指人;home主要指场所。回家,叫做“gohome”,回到自宅。“home”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因为home首先是一个庇护所。但home和family是有概念区分的。

在中文里,“家庭”和“家庭住所”都可被称为“家”,此“家”和彼“家”在日常口语里会混同使用——例如说:“我回家了”,“你到家没”——这里的“家”,指的就是家庭住所/自宅,通常与家庭相联系。

英文表述的“gohome”,直译成中文就是“回住地”。英文里还有一些表述,例如非正式的,place(地儿),正式的,residence(住所),等等,都是强调住地的物理概念。但中国人一般不这么说,如果一个人说他“回住地”了,那他的意思是回到了一个没有在概念上和情感上被定义为“家”的带有临时性的住所,譬如宿舍或酒店。

以上,只是通过小小的例子,说明中国人心目中住所和家庭的紧密联系。

买房/置业,就是通过掌握、锁定住所的产权,使自己免受外界对抗与干扰,在“住地”与“家庭”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桥梁。

父母要在自己子女“成家”的过程中出一份力,自然的也就暗含了要帮助子女置业。成家和置业是紧密结合的。成家就要置业。甚至置业才能成家。

当然,除了这些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并且愈加重要的假设,就是经济条件。

能够去探讨,并最终在理想的城市及区域实现“置业”目标,说明经济条件是允许的,“置业”在能力范围之内,算起经济账来说,“置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因此,“置业”是一个理性又合理的奋斗目标。

与美国朋友聊起来

后来我与外国人聊,就发现情况不同了。

这里就举美国人的例子。因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竞争对手,我们最喜欢对标的对象。

平均下来,个体美国人对“家”的情怀也许不如个体中国人,但是美国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很重视家庭观念,将家庭价值视为神圣的——例如基督教、犹太教、摩门教等传统宗教的信仰者,以及各种文化上比较传统、注重家庭的社群(包括亚裔、拉丁裔等)。

其实,如果有的选,有条件的话,谁不喜欢拥有自己住所的产权呢?还是得算经济账。

这些年,我与年龄和教育水平相似的美国人有过一些交流。首先,大家都是普通人,买房不是一笔付完,就是先交个首付,然后还住房按揭(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到三十年期不等)。这种基于按揭贷款的置业,其实就是给自己加杠杆,通过借钱去完成一件事情。

如果你对未来比较有信心,各种经济假设都比较正面,你会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