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个月
这个时期哭泣是宝宝的“语言”,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如:“饿,冷、热、湿”。宝宝能发出不规则的音节,主要是元音。家长的声音能使宝宝的无规则动作停止。有时宝宝会进行口唇游戏。
2-3个月
这时宝宝哭声较前增大,逐渐可以用声音表达高兴。并有社交的微笑。可以发出“啊、咿、哦、呜”等单音(元音)。有时会“咯咯”地笑。开始对声音有预测能力,例如听到妈妈的脚步声或奶瓶声就停止哭泣等。有了初步的应答能力。
4-5个月
3-4个月开始出现辅音,可以模仿父母的声音和语调、口型。可以通过声音、摇动四肢、变换姿势、面目表情等方式开始和妈妈交流。可以通过“咿、呀”等声调的不同表现出ta开心或者不满的情绪。
6-7个月
宝宝可以频繁的发出“a、ba、ma、na”等声音,有时是在呼唤妈妈。宝宝能够听懂呼唤自己的名字,听到后会转头看。有些宝宝可以听懂一些物品的名称,听到后也会转头去找。能理解一些叠词的含义,例如爸爸、妈妈、拿拿、打打。会使用两种肢体语言,例如再见、握手、点头。能听懂“不许、不可以”等示意停止的词语。
8-9个月
发音进一步增多,可不时地发出比较清晰的单音和一些听不懂的语音。逐渐发出叠音,部分孩子会称呼“爸爸或者妈妈”。可以区分家长肯定或者疑问的语气。能听从部分简单的指令。宝宝会用4种以上的姿势表达语言,例如鼓掌、虫虫飞、亲亲。
10-12个月
发音继续增多,慢慢学会说“爸爸、妈妈、姨、奶奶、抱”等5-10个简单的词。使用姿势(肢体语言),例如摇头表示“不”,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注意模仿大人说话,并尝试用语言与别人交流。学会称呼1-2个大人,部分孩子能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年龄,例如伸一根手指,表示自己1岁了。能模仿小动物的叫声,3-5个。
1岁-1岁半
能用称谓称呼至少4个大人。能发出音节回答成人的问话。到1岁半,多数宝宝会主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能说一些重叠的词,如“抱抱、球球”等。常是一个词代表多种意思。一岁三个月能说出自己的小名和3-4种物品的单音名称。呼名反馈,叫名字能走向大人。半数儿童能背诵诗中押韵的字。
2岁-2岁半
进一步掌握代词,可以表达“我的、你的、”,但“你、他”有时表达不准确,能用自己的名字指自己。能连贯说出3-5个短语,有些可以说8-9个字的句子。能说出自己和家人的名字。能背诵一首诗。能唱一首歌。别人能听出唱的是什么歌。会使用5-6种礼貌用语。
2岁半-3岁
熟练运用人称代词“我、你、他”。能说出小朋友的名字。表达能力增强,逐渐可以表达更长的句子。会使用形容词。逐渐学会用“和、但是”等连词连接句子。使用口语几乎能表达日常生活经历的所有事情。到3岁基本能掌握个词汇。能看图讲一两句话。能描述熟悉的物品。
-以上内容整理自《儿童脑发育早期干预训练》—
语言不是单一能力,它的发展需要靠很多能力的支撑,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口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一种语言形式。
所以根据语言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可以看到0-3岁儿童口语的发展阶段,以及支撑口语发展的能力。
发音
声音是口语的基础,0-1岁是一个声音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逐渐发展出构成口语所需要的声音要素,例如,声母韵母,语调,适度的音量,叠音,语气。
模仿
动作模仿:大动作,精细动作,口部动作;声音模仿:人声,动物叫声,音调,语气,音量
认知
认识周围的常见物品,认知周围熟悉的人,知道人和物的名称,自我意识,自己的名字
指令
听懂并执行简单的日常指令,辨别物品
对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