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是著名的美籍华人作家,同时,又是国际知名画家、教育家、演讲家。他驰骋在多个艺术领域,不断攀上人生的高峰。他还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在中国大陆捐建四十所希望小学。
01儿女学有所成
刘墉不仅在事业上取得辉煌业绩,在教育子女方面同样取得成功,他的一儿一女在他培养教育下都是学业有成。
刘墉的儿子叫刘轩,在幼儿时期就跟着父母从台湾移居到美国,从岱文森高中,进入了茱莉亚音乐学院,再到哈佛攻读心理学博士,现在已是心理学家及音乐人,出版了4本书,还有了自己的公司。
刘轩博士毕业照女儿刘倚帆小学到初中表现十分优秀,各科成绩都是全A,14岁的时候,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美国的“总统奖”,并以全高中第一名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后来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世界顶尖学府的沃顿商学院。毕业后涉足影视监制、文化经营等领域。
02教育充满智慧
刘墉的两个孩子如此优秀,凭真才实学进入美国顶尖学府,不排除有优秀的遗传基因,更主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其中,父亲的教育充满着教育者的智慧,让两个孩子的天赋发出夺目的光彩。
对儿子扮演严父角色刘墉在教育子女时,并没有“一碗水端平”,对儿子的要求严得太多。儿子刘轩出生于台北,初到美国时,由于生活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性格有些叛逆,任其发展,好苗子会有长歪的可能。刘墉为儿子订了很多规矩:学习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许偷懒,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学会独立,不许娇生惯养等等。
有一次下雪天,刘墉带着儿子冒着大雪,爬过山坡,进入森林,把森立中腐土运回自己院子,用于种草养花。尽管儿子头上是雪,身上是泥,刘墉看到儿子的样子,高兴地看到孩子在劳动中成长。
儿子有时害怕什么,父亲就逼着他接触什么,比如,儿子怕昆虫,父亲就把他带到大自然中,与昆虫来个亲密接触;儿子英语口语不好,怕与人交谈,父亲同样用“逼”的方法。在外出游玩时,父亲故意忘记线路,让儿子去问路,买门票、买饮料的任务也是交给儿子去完成。儿子没有退路,只好硬着头皮与别人交流。慢慢地,儿子的口语流利了。
对女儿尽显慈父情怀女儿刘倚帆,比哥哥小17岁,女儿出生在纽约,从小就听话乖巧、对美国的环境及文化完全适应。因此,在家庭教育上,受到父亲特别的照顾。
刘墉给女儿以表扬鼓励为主,他担心过分严厉和约束女儿,会让女儿失去自由成长的空间。于是,他让女儿学会独立,自己把握生活。女儿聪慧好学,各门功课全优,而且酷爱读书、拉琴。父亲鼓励她多参加活动,锻炼她的能力。
女儿中学时,穿着露脐装,父亲看不下去,只是提醒女儿,这样穿衣服容易着凉,并没有斥责女儿。几天后,女儿感冒了,悄悄把露脐装压入箱底。
但有一件事,父亲真的生气了,就是女儿不认真学中文、说中国话,刘墉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中国人的后代必须学好中文,说好中国话,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命令女儿一定要认真学习,否则,不许吃饭。从父亲坚定的目光中和严肃的语气里,女儿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再也不敢马虎。
03刘墉家庭教育的启示.
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即使是亲兄妹,性格、爱好、天赋也不尽相同,家长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刘墉先生深谙此道,对儿子从严要求。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刘轩变得越来越坚强,并且独立自信,有很强的自主能力,利用上学的假期,打工赚钱。女儿本身温驯,需要多鼓励,多锻炼,但原则问题决不让步。
注重意志品德和能力的培养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家长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基本没有过多要求,这是典型的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这些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迟早要遇到挫折。
刘墉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学好文化课程,但他更注重孩子意志品德和能力的培养。比如,儿子动手劳动的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生活独立的能力,女儿在当众表演能力。儿女在他的教育之下,不娇惯、不懒惰、不忘本,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工作后事业有成。
刘墉的幸福大家庭如今,刘墉整个大家庭幸福美满,他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希望能给更多人带来启发和帮助。